從捨不得,到捨得的斷捨離思維

前幾天老婆把我一雙兩年多未穿的休閒鞋給丟到垃圾桶,我看了一下這雙休閒鞋,發現還很完整,只是鞋緣有點刮痕而己,當初沒再穿這雙鞋是因為感覺有點重。

我跟老婆抱怨,這雙鞋還是好的,這樣丟掉有點「可惜」,沒想到剛說完話就被老婆打槍:「那你哪時候會再穿這雙鞋?」。
突然發現我會再穿這雙鞋的機率是「0」,因為太重而且我已有取代方案,目前穿的休閒鞋比較輕便,又沒有刮痕,所以才把原來的這雙休閒鞋放在樓梯間兩年。

過去的教育都告訴我們要惜物,所以我也很愛惜物品,但惜物心態變成「捨不得」時,會形成「優柔寡斷」的行為,因為總覺得還可以用,甚至認為總有一天會再用到,因此會將一大堆幾乎不會再用的物品留下來,最後演變成堆滿整屋的「堪用品」,只是這些堪用品幾乎沒再被重新使用過。

「當斷不斷,反受其亂」,這是形容優柔寡斷的後果,生活中常有一些不立即解決,不斷認為總有一天可以處理的物品,最後不但沒再處理,反而被這些雜物堆滿生活空間,生活品質也受了許多影響。其實行為也是如此,只要不立即解決,不久的將來這些事情也會反撲回來,影響生活品質。

捨不得就將會得不到,如果立刻「捨」也不怕「捨」,那就會「得」到比較好的生活品質。日本家事達人推行「斷捨離」也是這種概念,不斷的整理並不會提高生活品質,要先斷後再願意捨,這樣從源頭解決問題,整理東西才會有效率。

從這雙放在樓梯間兩年多的鞋子開始,加上最近網站資料全部遺失的事件,我體會到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,新的一年讓我開始學習「立即處理」,東西或事情不再拖延及捨不得,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。